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论文 »

深化检察干警八小时外监管探析/陈平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25 04:10:43  浏览:9978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深化检察干警八小时外监管探析

四川省简阳市人民检察院 陈平 龚华


据去年某省检察机关检察人员违法违纪案件的查处情况统计, 去年全省检察机关共受理举报检察人员违法违纪案件线索343件,立案查处18件。其中80%左右的案件都是发生在八小时之外。 因此,如何加强检察干警八小时之外的管理,从源头上有效治理和预防干警的违法违纪行为,是加强检察队伍建设,深化检察改革面临的课题。那么如何加强对检察干警八小时之外的管理呢?笔者对此进行了初步探析。
一、检察干警八小时之外违法违纪的主要表现
由于对检察干警八小时之外的管理存在各种认识误区,对干警疏于管理和引导,对各种不良的隐患和苗头没有及时加以治理,才导致八小时之外检察干警违法违纪现象不断增加。检察人员违法违纪典型案件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一)在思想作风上,逞威风、耍特权。有的干警把检察身份当作一种特权的象征和标志,在公共场所开着警车横冲直闯,招摇过市,或是穿着制服出入各种文化娱乐场所和公共场所,处处以执法者自居,动则便以法压人, 以权吓人,有的甚至掏枪逞强耍威,违法使用枪支致人死亡。
(二)在生活作风上,少数干警道德沦丧,腐化堕落。少数干警在八小时之外经常出入酒吧、茶楼,OK厅和其它娱乐场所,酒足饭饱之后意犹未尽,还要到舞厅找小姐陪舞唱歌或是桑拿按摩在纸醉金迷中放浪形骸, 在灯红酒绿中腐化堕落,有的甚至公开嫖娼,严重破坏了政法干警的形象观,价值观发生发扭曲,在金钱、物欲、美色诱惑面前,贪欲心逐渐膨胀,共产主义理想信念逐步动摇、丧失,他们便一步步地从量变到质变,最终走向违法违纪犯罪道路。
二、检察干警八小时之外违法违纪的原因
一是受西方一些腐朽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因价值观已发生变化的个别干警便成为了这些腐朽没落东西的俘虏。
二是社会上奢侈腐朽生活对干警产生了不良影响,少数干警对自己要求不严,放纵自流,逐渐与此类群体同流合污。
三是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观,难免会对部分干警的思想造成影响,有的干警错误地将市场经济的一些规则套用到检察工作中来,诱生各种错误思想和行为。
四是一些不法分子为了逃避打击与惩处,千方百计用票子、房子、车子、美色等拉扰腐蚀检察干警,为其非法活动寻找“保护伞”。
三、建立“三不机制”,加强八小时外对检察干警监督力度
第一,建立八小时之外检察干警不愿变质的机制,强化检察干警的思想政治教育,夯实拒腐防变的思想大堤。一是要加强党性教育。要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坚持不懈地对干警进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党的宗旨、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的教育,让他们从内心真正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正确地对待权力、金钱、美色,始终保持政治敏锐性,不断提高抵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侵蚀的能力, 真正做到不为金钱、物质、美色所动,一身正气,永葆检察干警的革命本色。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清醒的头脑,耐得住清苦,耐得住寂寞,顶得住歪理,经得住诱惑,守好谦洁自律的思想道德防线,清正廉洁,严格执法,热情服务。二是要加强“三职”教育, 即职业道德、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教育,增强检察干警权为民用,情为民系,利为民谋的思想,从爱岗敬业, 热爱本职工作做起。 三是注重引导, 丰富干警业余生活。对干警在八小时以外的教育管理仅仅靠约束干警“不准干什么”是不够的,还必须解决“应该干什么”的问题。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引导干警把用于社交活动的时间用到业余学习上来,不断提高干警的政治、业务素质;广泛开展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引导干警参加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不断提高生活品位;组织干警开展社会实践和义务活动,丰富社会知识,陶冶情操,提高思想道德修养。
第二,建立八小时之外检察干警不能变质的机制,切实加大对干警八小时工作时间内的管理力度,努力从源头上治理和预防干警的违法违纪犯罪问题。
加强对干警八小时之外的管理,必须狠抓管理机制建设,保证权力行使的合法性、正当性,使干警在其社交圈内不敢轻言许诺,不敢恣意妄为、不敢执法犯法、不敢贪赃枉法。为此,要突出抓好内部管理,继续推进和完善错案追究责任制、交流回避制、岗位轮换制、竞争上岗制等行之有效的制度,规范办案程序、严明办案纪律,形成规范、有序, 能上能下、 能进能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管理机制,让干警有一旦“触电”便有丢饭碗的危机意识。
第三,建立八小时之外检察干警不敢变质的机制,建立健全监督制约制制,把预防干警八小是之外违法违纪行为的关口前移。新形势下,针对检察干警职业的特殊性, 有目的地建立一些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加强事前防范,努力把腐败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一是建立健全汇报制度。检察机关可根据上级有关指示精神制定干警八小时以外遵纪守法的相关规定,建立健全干警八小时以外社交圈的情况,并填写登记表上报相关部门。相关单位和部门可根据干警社交圈情况汇报表,与平时了解掌握的情况相结合,对发生在八小时之外的一些具有违法违纪苗头性和倾向性的问题,及时进行监督管理,防患于末然。二是建立健全家庭预防制度。通过走访干警家庭、召开家属座谈会、评选“廉内助”等形式,搞好单位与家庭双重监督管理机制,教育家庭成员当好干警预防违法违纪的第一监督员,将管理向家庭延伸;三是建立健全监督网络。在充分发挥自身内部监督的同时,要充分发挥人大监督、群众监督和新闻媒体监督的作用,定期与人大、纪检、监察、信访等相关部门和检风监督员召开联系会,互通信息,收集了解干警在执法工作和八小时以外的社交情况,对违法违纪的人员该实行纪律和刑事处分的要坚决处分,该实行媒体曝光的坚决曝光,不搞下不为例,做到令行禁止,这样才能有效地预防干警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四是要建立违法违纪保证金制度,这一部分资金可以从奖金中提取一部分,另一部分从干警的工资中提取一部分,每年年初让检察干警签订违法违纪保证书,年终没有出现违法违纪如数退还,如有违法乱纪将对保证金予以没收。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铸件产品增值税先征后退政策的通知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铸件产品增值税先征后退政策的通知

财税[2006]150号



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大连、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宁波、安徽、福建、江西、山东、青岛、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宁夏、陕西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国家税务局,财政部驻上述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

经国务院批准,现对铸件产品增值税先征后退问题通知如下:

一、自2006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对本通知附件所列的铸造企业生产销售的用于生产机器、机械的商品铸件,实行先按规定征收增值税,后按实际缴纳增值税额退还35%的办法。退还的税款专项用于企业的技术改造、环境保护、节能降耗和铸件产品的研究开发。

二、享受政策的铸件是指用铸造工艺生产的金属件。铸造是指熔炼金属、制造铸型、并将熔融金属浇入铸型,凝固后获得一定形状和性能铸件的成形方法。

三、具体退税办法由财政部驻各地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按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中国人民银行《关于税制改革后对某些企业实行“先征后退”有关预算管理问题的暂行规定的通知》[(94)财预字第55号]的规定办理。



附件:铸件产品增值税退税企业名单



序号
企业名称
企业地址


陕西省


258
西安陕鼓铸锻有限责任公司
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代王镇

259
秦川机床集团有限公司
陕西省宝鸡市姜谭路22号

260
陕西金鼎铸造有限公司
陕西省岐山县曹家镇

261
西安顺达车辆铸造有限责任公司
陕西省未央区三桥镇西安车辆厂内


如果他们是你的兄弟姐妹,你会怎样
————访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法学博士田成有


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 唐时华

“必须把司法融入到人民群众中去”,这是日前全国政法系统开展“大学习、大讨论”活动传出的重要指示。 人民性是中国司法的本质,也是应当长期立足的司法国情。而如何深刻理解新时期司法工作人民性的基本理念,是摆在每一个法院人面前的一项紧要任务。对此, 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法学博士田成有有着自己的看法。
记者:田副院长,您好!最近,我们注意到一个现象,那就是在谈到法院的工作问题时,司法的人民性被提到一个很高的角度来强调,在您发表的多篇文章中,“打破司法的神秘”、“司法要走进民众”之类的话也比比皆是。作为一名高级人民法院的副院长,请您从法院的角度来谈一谈法院强调司法的人民性的理解?
田成有:法律的本质是人民意志的体现,而不是少数统治者意志的体现。从司法的本质考察,司法本身具有人民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的本质就在于它的人民性。法治意义上的司法不是专断,不是为私,而是真正为民服务。所以,“执法为民”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有着深刻的内涵。
法院是民众讲理说法的地方,执法为民理念的提出就是必须解决这个问题。司法不能与世隔绝、不能神秘化、冷漠化、高傲化,不能与世情民风、习惯风俗毫无关系,不能与人民群众的感受和认知毫无关联,司法在严守自己的领地、忠于职守的过程中,必须融贯民情、民意,那种冷漠无情的司法看似中立,实质上是不可能达到司法应有的社会功效。

记者:最近几年,有些学者提出人民法院改革的模式,甚至有的学者提出要取消“人民法院”中的人民两个字。在法学界,有的学者对司法的人民性也有不同看法。作为一名法官,一位学者,对此您有何看法?
田成有: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人民司法的基本职责。
如果把“人民法院”里的“人民”两个字去掉,很难理解法院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中国的法院被称为人民的法院,中国的法官被称作人民法官,法院和法官前面被冠以“人民”二字,这绝不是文字上的无谓增加和重复,而是要真实体现政法机关的人民属性。离开了人民,法官就会发生错位。当你心中没有人民的时候,你不可能做好法官。人民群众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是我们事业的根本。与人民有距离,把人民的冷暖不当一回事,我们就可能会失去司法审判的源头。
记者: 在中国共产党的“依法治国”方略的指导下,近些年来,我国经济、政治观念开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经济上我们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政治上我们开始以人民赞成不赞成、满意不满意、拥护不拥护作为检验一切基本决策是否正确的根本标准,那么,作为司法领域的“以人为本”的相关做法,比如您所在的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许前飞院长实施的预约接待当事人来访等,您是怎么看的?
田成有:在司法领域我们提出了“司法为民”的核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等主张。在中国特定的背景下,人民法官为人民,应当作为法官永恒不变的政治信仰。只要我们坚持这些根本标准,我国的法治建设就一定会向人民认同的方向发展。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许前飞院长实施的预约接待当事人来访,得到当事人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就是人民法官为人民的体现。
曾几何时,我们有些人对此不理解,把人民与法院与法官联系在一起颇有微词,把与案件当事人保持距离理解成与人民群众保持距离,把法官应保持中立理解成法官就只坐台审案、就案办案,津津乐道于西方发达国家法官的地位、权势、财富和办案形式,而不屑于走进田间、炕头、农家院中,追求所谓的距离感、神秘感、威严感等,这固然突出了法院的权威,但这样的权威却是有危机的,它脱离了中国的国情,远离了人民司法的本质和宗旨,将法院搞成“封建衙门”,拒群众于千里之外,导致许多涉法上访、暴力抗法事件不断发生,这不是我们所看到的常态。

记者:在中国古代,“刑不可测,则威不可知”的观点长期占有统治地位,而从现代司法的角度来讲,“民本”的理念成为司法理论的共识,最近,从中央开始,再次强调司法要关注民生,民生问题本来就是一桩桩、一件件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事情,在中国现实情况下,民生问题显得比民主问题更为紧要。请就此谈谈您的看法?
田成有:作为法官,我们要深刻理解我们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要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掌权。要知道我们本身也是民,所以,我们没有理由不把人民群众装在怀中,不把善待百姓记在心中,不把为民谋利印在脑中,不把为民解忧握在手中。我们只有明确自己本身就是人民公仆的角色,坚持以民为本,以民为镜,以民为重,以民为先,才能实现以公心立公正,以公正得民心。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法官,要认真思考我们是“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以及“为谁执法、靠谁执法、怎样执法”这样的根本问题,这不仅是一个工作能力和工作方法问题,而且更是一个政治立场、群众感情的问题。“百姓利益无小事”,多数群众打官司是万不得已的事,作为法官,要有一颗平常之心,要学会经常进行换位思考,要想一想如果他们就是我们的父母,就是我们的兄弟姐妹,你会怎样?所以,法官要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朴素感情去审判,做到公正、高效、透明,要让群众感受到司法的温暖。
记者:从前不久的“许霆案”的讨论来看,网民的观点五花八门,有的认为是法律的公正屈从与不理性的民意,法律成为“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有的认为民意并不能代表法律,甚至可能在具体的个案中,可能会因为情绪化等原因,脱离了理智和审慎的范围。作为法官,如何把握这样一个正确和恰当的“度”?
田成有:我们强调“执法为民”不是单纯为哪一方当事人的利益服务,而是为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民更不是抛开法律和公正,而听从、听命于民众的愿望和当事人的简单想法,不是抛弃原则做无味的迁就和牺牲公正而求得短暂的满足与和谐。有责任心的法官必须要用法律来引导老百姓懂理,用法律来维护老百姓认同的社会最基本的价值观、是非观,最基本的社会判断标准。法官只有本着对人类价值和社会利益的守护与调控,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公平与人权。
当然,在司法实践中,民意在很多时候并不是和公正相吻合,甚至还会常常会出现矛盾的情形,在相互矛盾、波动起伏的民意和稳定的法律规则之间 ,法官必须有清醒的判断和明白的智慧,很多时候民意可能是一种极端的情绪,而情绪会随着社会心理和社会氛围的变化而表现出某些非理性,法律是以连续性和稳定性为基础的,此时,对社会良性发展的推动,需要法官能忍受一时的社会指责甚至诋毁,以自己的渊博的学识、智慧甚至是勇气来推动法律的发展和法治的尊严,维护司法权威。如果法律被催跨,一切将不存在。
记者:正如您所说,“一心为民”意味着我们在司法活动中,要能自觉地把自己的审判工作与老百姓对司法的信念联系在一起,要保持社会责任感,打破司法的神秘主义、专横主义和冷漠主义,要把维护法律的权威、维护当事人的合法利益作为最高心愿,不能有自己特殊的利益,不能掺杂着个人的任何私心杂念,不能凭感情办案,不能凭意气用事。这就是司法最基本的群众观,那么,要使“裁判结果既符合法律规定,又符合乡风民情和群众愿望”在法院的具体表现应当是什么?
田成有:简单来讲也是最直观来讲,就是至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有诉必理,让困难群众打得起官司;有判必公,让有理有据的群众打得赢官司;有访必接,让申诉群众诉求有门;有执必果,让胜诉群众实现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