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州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猎捕野猪工作规定》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24 05:51:04  浏览:8644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州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猎捕野猪工作规定》的通知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


州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猎捕野猪工作规定》的通知



各县、市人民政府,州政府各部门:

现将《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猎捕野猪工作规定》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二〇一一年六月三日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猎捕野猪工作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保护野生动物资源,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保障社会公共安全,有计划地开展猎捕野猪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枪支管理法》、《湖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办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在本州行政区域内猎捕野猪,应当遵守本规定。

第三条 有计划猎捕野猪工作遵循保护优先、合理利用的原则。

第四条 各县市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有计划猎捕野猪工作的领导。

乡镇人民政府(含街道办事处,下同)对猎捕队的组建、审查、办证、监管实行统一领导,统一组织。

林业、公安部门要密切配合,协调管理。定期组织猎捕队员进行法规及技能培训,规范猎捕行为。





第二章 猎捕队的组建和职责



第五条 省人民政府划定允许配置猎枪范围内的乡镇,根据野猪危害农业生产和人民群众人身安全实际,经县市人民政府批准,可以组建一支猎捕队。

第六条 每支猎捕队成员不超过6人。队长由乡镇人民政府委派,负责活动召集、枪弹购置申请、领用和日常检查等。

第七条 猎捕队在乡镇人民政府领导下开展工作,其职责是:

(一)定期组织猎捕队员学习有关枪支管理及野生动物保护法规,了解枪支保管、使用情况,并做好相应的记载,报告工作。

(二)掌握本地非法制造、买卖、使用枪支,非法猎捕野生动物等情况,及时报告乡镇人民政府或林业、公安部门。

(三)按规定提出枪弹配置需求。

(四)组织猎捕队员参加《持枪证》和《狩猎证》验审,做到不漏证、不漏枪、不漏人。

(五)召集猎捕队员开展猎捕活动。猎捕活动分零散猎捕和集中猎捕。零散猎捕实行就近原则,指派附近的2到3名猎捕队员执行猎捕任务。当某地野猪危害严重时,可以由全体猎捕队员进行集中猎捕。集中猎捕必须报县市林业、公安部门批准。







第三章 猎捕队员



第八条 猎捕队员必须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一)年满18周岁,身体健康,具有一定的狩猎经验;

(二)是猎捕队所在乡镇的常住人口;

(三)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良好的自身修养,没有违法犯罪记录。

第九条 猎捕队员的资格认定:野猪危害严重的村委会或居委会推荐猎捕队员;乡镇人民政府汇总后,由公安派出所负责初审;经县市公安局、林业局审核,确认为猎捕队员。猎捕队员确认后,应由乡镇人民政府公示猎捕队员名单,公示时间为15天。

猎捕队员变更时,新的猎捕队员应在原猎捕队员所在村范围内推荐,并按上述程序审查确认。

第十条 猎捕队员应当与乡镇人民政府签订安全责任书,严格遵守枪支管理和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法规,并履行下列义务:

(一)服从乡镇人民政府及林业、公安部门管理;积极参加各种学习活动,报告枪支保管使用情况。

(二)在猎捕期参加猎捕活动,切实保护群众利益。

(三)及时报告本地非法使用、制造枪支和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的情况。

(四)不得将枪支、弹药借给他人使用;不得将枪支用于非猎捕活动;严禁用枪支威胁他人和猎捕除野猪外的其他野生动物。

(五)猎捕活动区域限制在猎捕队所在乡镇以内,不得跨区域猎捕。严禁在城镇、各类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游览区、名胜古迹区、国有集体林(药)场、园种场、牧种场等地进行猎捕活动。

(六)发现枪支、弹药丢失,应当立即报告公安机关或乡镇人民政府。

猎捕队员违反上述规定的,乡镇人民政府可以取消其猎捕队员资格,并书面通知林业、公安部门。



第四章 狩猎证



第十一条 申办《狩猎证》的对象必须是经县市人民政府批准组建的猎捕队队员。

第十二条 办理《狩猎证》应提供申请表,身份证复印件、个人户籍证明、县市人民政府批准组建猎捕队文件及队员花名册、猎捕队队员与乡镇人民政府签订的安全责任书。

第十三条 办理《狩猎证》的程序。由本人申请并填写《狩猎证》申请表,经县市林业局审核同意后,由县市林业局以乡镇为单位集中报州林业局审批。符合条件的,州林业局核发《狩猎证》。

第十四条 猎捕队员每年3月应当将所持《狩猎证》交到州林业局验证登记,未按时验证登记的作废。



第五章 猎捕队枪弹配置及管理



第十五条 猎捕队员配置猎枪、弹具必须在猎捕队员资格确认、猎捕队建立、签订安全责任书、办理《狩猎证》和枪支使用、保管制度完善之后进行。

第十六条 枪弹由乡镇人民政府统一组织购买,所有权属乡镇人民政府,个人不得配置。

第十七条 猎捕队配置猎枪,由县市公安局提出,经州公安局核实汇总,报省公安厅批准,并报公安部备案。到省公安厅指定的民用枪支配售企业购买。猎捕队在配购枪支后30日内向核发民用枪支配购证件的公安机关申办《持枪证》。

第十八条 猎捕队配置的猎枪只能在本猎捕队范围内使用,枪支须专人负责管理,严禁转让和出借。

第十九条 配置的猎枪弹具由派出所集中保管、集中领用。枪支、弹药分柜存放,建立严格的枪支登记、交接、检查、保养等管理制度。

第二十条 猎枪弹具的领用。在接到乡镇人民政府的猎捕通知后,严格按登记、交接等管理制度按需领用。猎捕队队长是领取、使用枪弹的第一责任人,其他猎捕队员是直接责任人。猎捕队应于当次猎捕活动结束后立即交还猎枪弹具入库,领用时间不得超过3天。

第二十一条 猎捕队每年3月必须将所持枪支和《持枪证》送交发证的公安机关查验。不接受查验的,枪支和《持枪证》由公安机关收缴。

第二十二条 猎捕队员在执行猎捕任务时,应随身携带《狩猎证》和《持枪证》,接受林业、公安部门的检查。

第二十三条 猎捕队猎获的野猪,可以按有关规定出售,其收入用于补贴猎捕队经费开支。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四条 本规定由州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解释。

第二十五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有效期5年。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淄博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淄博市价格调节基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山东省淄博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淄博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淄博市价格调节基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文件号:淄政办发〔2008〕56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高新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淄博市价格调节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淄博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八年五月一日

淄博市价格调节基金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发挥价格合理配置资源的作用,稳定社会经济秩序,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淄博市人民政府关于建立价格调节基金的意见》(淄政发〔2008〕25号)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价格调节基金,是指政府用于调控居民生活必需品等重要商品价格,对低收入和困难群众实施价格补贴以及相关的价格调控和政策性补贴的专项资金。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价格调节基金的筹集、使用、管理和监督。
第四条市及区县政府、高新区管委会成立由相关部门组成的价格调节基金征收管理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价格调节基金的征收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物价部门。

第二章筹集

第五条价格调节基金按下列渠道筹集:
(一)政府财政预算内资金;
(二)政府非税收入资金;
(三)征收的矿产资源开采型企业(包括煤、铁矿、粘土、石灰石、花岗石等开采企业)的资金;
(四)按照规定筹集的其他资金。
第六条市级财政每年从预算内安排500万元,从政府非税收入资金中筹集1000万元用于价格调节基金;各区县人民政府、高新区管委会也要按要求从本级财政预算内和政府非税收入资金中筹集价格调节基金。
第七条对矿产资源开采型企业按下列标准征收价格调节基金:
(一) 煤炭生产企业按实际销售量每吨10元征收;
(二)铁矿石生产企业铁矿石品位30%以上的按实际销售量每吨40元征收,铁矿石品位30%及以下的按实际销售量每吨20元征收;
(三)粘土生产企业按实际销售量每吨1元征收;
(四)石灰石生产企业按实际销售量每吨0.5元征收;
(五)花岗石生产企业按实际销售量每方20元征收。
矿产资源开采型企业自产自用矿产资源,按原矿石的实际产量征收。
第八条对矿产资源开采型企业征收的价格调节基金由物价部门按月征收,物价部门可以委托税务部门或行业主管部门代征。
第九条对矿产资源开采型企业征收的价格调节基金全额缴入市财政部门开设的价格调节基金专户。市与区县、高新区按实际征收价格调节基金额的6:4分成。
第十条申请缓缴、减缴、免缴价格调节基金的,须经市物价、财政部门审核,报市政府批准。

第三章使用

第十一条价格调节基金的使用,须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二条价格调节基金的主要用途:
(一)平抑、稳定商品价格异常波动的支出;
(二)对困难群众的动态价格补助;
(三)重要商品储备;
(四)政府批准用于调控价格和政策性补贴的其他支出。
第十三条价格调节基金的使用采取财政拨款和贷款贴息方式。

第四章管理

第十四条价格调节基金征收部门或委托代征部门应当严格按照规定的时间、标准、方式等征收价格调节基金,确保应收尽收,不得多征、少征或者擅自缓征、减征、免征。
第十五条价格调节基金纳入财政预算管理,专户存储,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挤占或挪用。
第十六条委托税务部门或行业主管部门代征价格调节基金的,由市财政部门按一定比例支付代征费用。
第十七条监察、审计等部门应加强价格调节基金的管理和监督,定期对价格调节基金的筹集、使用、管理情况进行检查。
第十八条本市行政区域内的矿产资源开采型企业,均应按月缴纳价格调节基金,未按规定期限足额缴纳的,由征收部门下达追征通知书,并按日加收应缴纳价格调节基金额0.5‰的滞纳金。
第十九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擅自改变价格调节基金用途的,由相关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收回价格调节基金;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条价格调节基金征收管理人员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的,由所在单位或上级机关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附则

第二十一条本办法自2008年5月1日起施行。



惠州市财政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广东省惠州市人民政府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府直属有关单位:
  现将《惠州市财政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OO四年一月十六日
      惠州市财政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了加强市财政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的管理,支持我市中小企业发展,发挥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和《中共惠州市委惠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惠市委发〔2003〕16号)的精神,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的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是指市财政预算安排的,主要用于支持中小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配套国家、省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专项资金)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的专项资金。
  第三条 专项资金扶持的对象:在惠州市辖区内设立的、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和国家制定的中小企业划分标准范围的公有和非公有制中小企业及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担保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项目。
  第四条 市中小企业管理部门会同市财政、科技部门负责专项资金的管理。采用评审制等办法确定资金使用项目。
  第五条 专项资金使用范围:
  (一)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重点项目;
  (二)支持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三)支持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
  (四)国家、省中小企业专项资金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的配套资金项目;
  (五)其他事项。
  第六条 专项资金采取贷款贴息为主,无偿补助为辅的使用方式,其中贷款贴息方式应占当年安排的专项资金总量的80%以上。
  贷款贴息方式:主要支持已具备一定技术水平、规模和效益较好的中小企业项目使用银行贷款,扩大生产规模,推广技术应用。贴息额度按照承担项目企业申请项目贷款年利息的50%—100%确定。
  无偿补助方式:主要用于中小企业研究与开发及中间试验阶段的必要补助,项目承担企业必须有等额以上的自有配套资金。
  每个项目的贴息或补助资金原则上不超过50万元。
  第七条 政府有关部门和专项资金使用企业应按下列职责分工做好使用和监督管理工作:
  (一)市中小企业管理部门职责: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发展我市中小企业的目标、部署和要求,在市经贸局指导下,确定年度专项资金使用方向和工作要求,组织项目申报,会同市财政、科技部门组织对项目进行评审,编制资金使用计划,对项目进展情况进行追踪,组织验收完工项目,并向市政府报告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和使用效果。
  (二)市财政部门职责:负责专项资金的预算管理,参与项目评审,联合有关部门下达专项资金,办理专项资金拨付手续,对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追踪问效和监督检查。
  (三)市科技部门职责:会同市中小企业管理、财政部门做好国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项目单位申请市配套资金的申报工作,会审下达该配套资金使用计划。
  (四)市审计部门职责:负责对专项资金的使用进行审计监督。
  (五)专项资金使用单位职责:单位法定代表人负责专项资金扶持项目的具体实施,对项目申报资料的准确性、真实性和项目建设、资金使用、达产达效负总责。
  第八条 项目申报条件:凡申请专项资金的,申请单位必须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健全的财务管理机构、严格的符合国家规定的财务管理制度和合格的财务管理人员。同时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
  (一)申报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项目的,必须是符合市中小企业管理部门发布的当年度市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指南的项目。申报企业技术力量雄厚,具有必要的专业技术人员,有必要的研究开发或生产设备,有可靠的技术基础或依托,在研究开发领域己取得相关科研成果。
  (二)申报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项目的,必须是经市中小企业管理部门确认服务于我市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机构。
  (三)申报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项目的,必须是经市中小企业管理部门确认服务于我市中小企业的服务机构的建设项目或专项活动(包括专业镇技术创新平台和民营科技园的配套设施建设项目),项目必须有明确、具体、可行的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的方案和计划。
  (四)申请国家或者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的配套资金的,必须是正在项目立项计划实施期内获得国家或省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或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支持的项目。
  第九条 申报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项目的程序:
  (一)市中小企业管理部门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我市发展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的工作安排,在市经贸局指导下,制订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技术改造的指南,并在全市范围内公开发布。
  (二)符合申报条件的单位,向所在县、区中小企业管理部门(市直企业向市中小企业管理部门、财政部门)申报,并应提交下列材料:
  1. 项目申请书;
  2. 申请单位的法定代表人登记证书和营业执照;
  3.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环境评估报告;
  4. 技术依托和项目申请单位的情况;
  5. 申请单位近两年的财务报告和审计报告;
  6. 自筹资金和其他资金的落实情况;
  7. 申请表。
  除提交上述资料外,技术创新项目还须提交该项目列入省(市)技术创新项目计划的文件,技术改造项目还须提供有关部门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文件。
  (三)各县、区中小企业管理部门会同同级财政部门对申报项目进行初审后联合报市中小企业管理、财政部门。
  (四)市中小企业管理部门会同市财政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对上报扶持项目进行审查,编制年度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技术改造项目计划,报市政府审定后,下达“惠州市财政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技术创新/技术改造)”。
  (五)市财政部门将资金拨付至项目承担单位(县、区项目由市财政部门通过县、区财政部门下拨)。
  第十条 申报信用担保体系、服务体系和国家、省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专项资金)的配套资金项目的程序:
  (一)市中小企业管理部门每年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我市发展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的工作要求,在市经贸局指导下,提出年度扶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和国家、省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专项资金)的配套资金项目的要求和方向,在全市范围内公开发布。
  (二)各县、区中小企业管理部门按照市中小企业管理部门的要求,组织符合条件的企业(单位)申报项目,按项目类型分别填写相关的《申请表》,会同同级财政部门对申报项目进行初审后联合报市中小企业管理、财政部门。
 (三)市中小企业管理部门会同市财政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对上报的项目组织审查,报市政府审定后,下达“惠州市财政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信用担保体系/服务体系/国家、省中小企业专项资金配套资金)”。
  第十一条 申报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的配套资金项目的程序:
  (一)市科技部门根据国家、省科技、财政部门发布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立项公告,会同市中小企业管理、财政部门布置各县、区科技部门组织企业申报。
  (二)各县、区科技部门按照市科技、中小企业管理、财政部门的要求,组织符合条件的企业申报,填写相关的《申请表》,会同同级中小企业管理、财政部门对申报材料进行初审后联合上报市科技、中小企业管理、财政部门。
  (三)市科技部门会同市中小企业管理、财政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组织对申报项目进行审查,联合下达“惠州市财政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国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配套资金项目)”。
  第十二条 项目申请单位收到专项资金补助金后,应按国家有关财务制度处理。
  第十三条 建立项目定期报告制度。各项目单位应在每年1月底前向当地中小企业管理部门、财政部门报告本企业使用专项资金的情况、项目进展情况和存在问题。各县、区中小企业管理部门在每年2月底前将情况汇总报市中小企业管理部门。
  第十四条 建立检查制度。市中小企业管理部门会同市财政、科技部门负责对专项资金扶持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管理和监督,定期或不定期对项目进行现场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对项目的监督检查应依法办事,不得干预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被检查的企业应主动配合检查人员做好相关工作,提供相应的文件、资料,不得阻碍检查工作的正常进行。
  第十五条 专项资金扶助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因特殊原因需要变更或撤销时,须逐级报市中小企业管理部门和市财政部门同意。对因故撤销的项目,专项资金扶助项目单位必须作出经费决算逐级报市中小企业管理部门和市财政部门核准,剩余资金如数逐级退回市财政。
  第十六条 项目单位应对专项资金实行专帐核算、专帐管理。专项资金必须专款专用,严禁截留、挪用。对弄虚作假骗取、截留、挪用专项资金等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由中小企业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全额追回专项资金及其利息。属项目单位违纪的,该项目单位5年内不得申报各级财政支持项目;属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纪的,对有关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七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