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拆除违法建筑的通告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03 22:01:25  浏览:9472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拆除违法建筑的通告

重庆市人民政府


重庆市人民政府令
 (第一0八号)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拆除违法建筑的通告》,已经二00一年二月一日市人民政府第七十六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发布,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市长 包叙定
                          二00一年三月二日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拆除违法建筑的通告
    (2001年2月1日市人民政府第76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



第一条 为了提高城市管理质量,保障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促进我市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根据《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等法规规定,特制定本通告。
第二条 本市主城区(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南岸区、北碚区、渝北区、巴南区)内的违法建筑,即未经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擅自搭建的妨碍公共安全、公共卫生、城市交通和市容景观的建(构)筑物,不受法律保护,必须依法予以拆除。
第三条 各区人民政府应按照市人民政府的统一部署,做好本辖区内拆除违法建筑的组织工作。
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对违法建筑进行查证和认定,依法作出限期拆除的决定。
土地、房屋、市政、建设、园林、工商、公安、信访和监察等部门应当切实履行各自职责,密切配合,做好拆除违法建筑及拆除后的环境整治工作。
第四条 自本通告发布之日起15日内,擅自修建违法建筑的单位和个人(以下简称当事人)应当及时自行拆除各自的违法建筑。自行拆除的,免于罚款。
第五条 当事人未按本通告第四条规定拆除违法建筑的,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当事人限期拆除。在限期内拆除的,免于罚款。
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作出责令当事人限期拆除违法建筑的决定,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并送达当事人;对直接送达有困难的,可以采用公告形式送达。
当事人必须在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作出的拆除违法建筑决定限定的期间内,自行拆除违法建筑。
第六条 当事人自行拆除违法建筑后,应按有关部门的要求清理拆除现场。个人应将拆除的违法建筑废弃物集中到指定地点,由有关部门组织清运;单位拆除违法建筑废弃物,按照市政府建筑渣土清运管理的有关规定自行运往指定地点。
第七条 当事人未按本通告第五条规定拆除违法建筑的,由区人民政府依照《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第七十八条的规定组织有关部门强制拆除,并由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处以罚款。
在建的违法建筑,必须立即停止施工并自行拆除。违者,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依法予以强制拆除并处以罚款。
第八条 强制拆除违法建筑,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7日前发布强制拆除公告。
第九条 强制拆除中所涉及当事人财物的清理、搬移、保管,由当事人自行负责。
强制拆除违法建筑所需要的费用由当事人承担。
第十条 当事人对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做出的行政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在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讼期间,不停止对违法建筑的强制拆除。
第十一条 妨碍、阻挠、拒绝执法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处理;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十二条 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执法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部门、监察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十三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应当积极支持政府对违法建筑的治理,举报违法建设和违法行政行为。
举报电话:
市规划局:67509752
渝中区:63701564
大渡口区:68834750
江北区:67855190
沙坪坝区:65341452
九龙坡区:68410053
南岸区:62802841
北碚区:68207134
渝北区:67621271转28
巴南区:66215161
市经济技术开发区:62982491
市高新技术开发区:68627459
第十四条 其他区县(自治县、市)拆除违法建筑,参照本通告执行。
第十五条 本通告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2001年3月2日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苏州市教师申诉办法

江苏省苏州市人民政府


苏州市人民政府令第46号


  《苏州市教师申诉办法》已经2003年12月2日市政府第18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发布。

                          市长 杨卫泽
                        二00三年十二月六日

              苏州市教师申诉办法



  第一条 为了保障教师依法行使申诉的权利,维护教师合法权益,保障、监督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以及有关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教师,是指本市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中具有教师资格、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员。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教师(以下称申诉人)对下列情形提出的申诉:
  (一)认为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侵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以下简称《教师法》)规定的教师合法权益的;
  (二)不服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作出的处理决定的;
  (三)认为有关行政机关侵犯《教师法》规定的教师合法权益的。


  第四条 申诉人对本办法第三条第(一)、(二)项情形提出的申诉,属于教育行政部门主管的学校的,由所在地的市或者县级市(区)教育行政部门按照各自权限受理;属于其他行政机关主管的,由其相应的主管行政机关受理。受理申诉机关应当在收到申诉书的次日起30日内进行处理。


  第五条 申诉人对本办法第三条第(三)项情形提出的申诉,由有关行政机关的同级人民政府或者其上一级行政机关受理,应当在规定的时间内作出处理。如遇特殊情况,经主管机关负责人批准可适当延长处理时间,但延长期限最高不得超过30日。
  申诉人对有关行政机关侵犯《教师法》规定的合法权益,符合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讼受理条件的,也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第六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阻拦、压制教师依法进行申诉,不得对申诉人打击报复或者陷害。


  第七条 申诉人应当依法据实提出申诉,不得故意提供虚假材料或者隐匿材料,不得制造假证诬陷他人。


  第八条 申诉人向有关行政机关提出申诉,应当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或者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作出的处理决定之日起1年内提出。因不可抗力等正当理由在规定的期限内未能提出申诉的,经受理申诉的机关批准可以延长期限。如申诉人无正当理由,超过规定期限提出申诉,受理申诉的机关可以不予受理。


  第九条 申诉人可以书面提出申诉,也可以口头提出申诉。书面提出申诉的,向受理申诉机关提交的申诉书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申诉人的基本情况。有委托代理的,应写明代理人的有关情况;
  (二)被申诉人的基本情况;
  (三)申诉请求;
  (四)申诉理由;
  (五)提出申诉时间;
  (六)其他相关情况。
  口头提出申请的,受理申诉机关应当当场记录申诉人的基本情况、申诉的主要事实、理由和时间等。


  第十条 教育行政部门和其他有关行政部门应当确定相应的职能机构和专职或者兼职人员具体办理申诉工作。


  第十一条 受理申诉机关在接到申诉后,应当在5日内进行审查,对符合申诉条件的,应当受理,并书面告知申诉人和被申诉人;对不符合申诉条件的,决定不予受理,并书面告知申诉人;对不属于其管辖范围的申诉事项,应当移送有管辖权的行政机关,并及时告知申诉人。
  因申诉管辖发生争议的,由涉及管辖的行政机关协商确定,也可由它们的同级人民政府或者共同的上一级主管机关指定。


  第十二条 受理申诉的机关作出申诉处理决定前,申诉人要求撤回申诉的,经说明理由,可以撤回。


  第十三条 受理申诉的机关应当合法、公正、及时地处理申诉人的申诉,坚持有错必纠,保障法律、法规的正确实施。
  受理申诉的机关工作人员是被申诉人,或者本人及其近亲属与申诉事项有利害关系,或者与申诉事项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对申诉事项公正处理的,应当主动提出回避,申诉人有权要求回避。回避决定由受理申诉的机关作出。


  第十四条 受理申诉的机关应当对申诉事项进行全面调查核实,提出处理意见,经受理申诉的机关负责人同意或者集体讨论决定后,根据不同情况,依法作出以下处理决定:
  (一)维持原处理决定;
  (二)变更原处理决定;
  (三)撤销原处理决定;
  (四)责令被申诉人重新做出处理决定;
  (五)被申诉人依法负有履行义务的,责令其限期履行。


  第十五条 受理申诉的机关作出申诉处理决定,应当制作申诉处理决定书,并送达申诉当事人。申诉处理决定书自送达之日起生效。


  第十六条 申诉当事人对申诉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向原受理申诉机关的同级人民政府申请复核。申诉人对申诉处理决定不服的事项符合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受理条件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第十七条 受理申诉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办法规定,对申诉人依法提出的申诉无正当理由不予受理,或者故意拖延推诿,在规定期限内不作出申诉处理决定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或者造成严重后果的,追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的行政责任。


  第十八条 申诉人在自动撤回申诉或者接到受理申诉机关的正式处理决定后,不得就同一事实和理由再次提出申诉。


  第十九条 被申诉人违反本办法规定,不履行或者无正当理由拖延履行申诉处理决定的,或者对依法提出申诉的申诉人进行打击报复或者陷害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造成申诉人财产损失的,依法给予赔偿;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条 申诉人违反本办法规定,故意提供虚假材料的,受理申诉的机关应当澄清事实,对其进行批评教育;对故意制造假证、诬陷他人的,应当依照有关规定予以处理。


  第二十一条 其他学校和教育机构中的教师和教育教学辅助人员,可以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自2004年1月15日起施行。

关于规范控股、参股期货公司有关问题的规定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


证监会公告[2008]24号-关于规范控股、参股期货公司有关问题的规定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告



[2008]24号



现公布《关于规范控股、参股期货公司有关问题的规定》,自2008年6月1日起施行。






二ΟΟ八年五月二十二日


关于规范控股、参股期货公司有关问题的规定

为进一步明确对期货公司股东的监管要求,理顺期货公司股权关系,促进期货公司做优做强,防止控股股东与期货公司以及关联期货公司之间出现风险传递、不当利益输送等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期货交易管理条例》及《期货公司管理办法》(证监会令第43号)等有关规定,现就控股、参股期货公司的有关问题规定如下:
一、现阶段,同一主体控股和参股期货公司的数量不得超过2家,其中控股期货公司的数量不得超过1家(控股、参股期货公司的认定标准见附件)。
二、现有期货公司的股权结构及相关投资主体控股、参股期货公司的行为不符合前条规定的,应当及时整改,并在本规定施行之日起2年内达到监管要求。
三、本规定自2008年6月1日起施行。

附件:控股、参股期货公司的认定标准







附件:

控股、参股期货公司的认定标准

一、关于控股期货公司
(一)出资额占期货公司出资总额50%以上的;
(二)出资额的比例虽然不足50%,但依其出资额所享有的表决权已足以对期货公司股东会的决议产生重大影响的;
(三)出资额的比例虽然不足50%,但通过投资关系、协议或者其他安排,其实际支配的表决权足以对期货公司股东会的决议产生重大影响,或者能够决定期货公司董事会半数以上成员选任的;
(四)虽不是期货公司的股东,但通过投资关系、协议或者其他安排,能够实际支配公司行为的;
(五)中国证监会认定的其他情形。
上述第(二)、(三)项“对期货公司股东会的决议产生重大影响”,是指在期货公司股东会审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三十八条规定的事项或者股东提出的其他议案时,能够促成或者阻止股东会决议通过的情形。
二、关于参股期货公司
“参股”是指在不构成控股期货公司的情况下,直接持有期货公司股权,以及不直接持有期货公司股权,但是通过投资关系、协议或者其他安排,间接持有期货公司股权。
三、不计入控股、参股期货公司数量范围的情形
(一)直接及间接持有期货公司5%以下(不含5%)股权;
(二)同一主体通过直接或间接持有证券公司的股权而控股、参股期货公司;
(三)中国证监会认定的其他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