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关于印发《建设事业IC卡五年发展规划》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04 01:12:09  浏览:8214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印发《建设事业IC卡五年发展规划》的通知

建设部


关于印发《建设事业IC卡五年发展规划》的通知



建科函[2003]242号

各省、自治区建设厅,直辖市建委及有关部门,计划单列市建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局:

  为推动建设事业IC卡的应用,提高建设事业信息化整体水平,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信息化重点专项规划》、《全国IC卡应用总体规划》和《建设事业信息化“十五”计划》,并结合建设事业IC卡发展的实际需要,我部制订了《建设事业IC卡五年发展规划》。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各地、各单位实际,制定实施工作计划,适时推进建设事业IC卡应用的健康发展。

  附件:建设事业IC卡五年发展规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二○○三年十一月五日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徐州市禁止乱张贴乱涂写乱刻画规定

江苏省徐州市人民政府


徐州市禁止乱张贴乱涂写乱刻画规定

徐州市人民政府令第74号发布



第一条 为有效制止乱张贴、乱涂写、乱刻画行为,维护城市市容环境整洁,根据《徐州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徐州市市区。

第三条 市城市管理部门负责市人民政府指定的主干道两侧、公共广场周围乱张贴、乱涂写、乱刻画行为的监督检查。

各区城市管理部门负责本辖区内除由市城市管理部门监督检查的乱张贴、乱涂写、乱刻画行为的监督检查。

工商、公安、卫生等部门应当认真配合城市管理部门对乱张贴、乱涂写、乱刻画行为履行监督检查职责。

第四条 本市市区范围内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维护建筑物、构筑物、树木及其他设施的整洁,并有权制止、检举损害其整洁的行为。

第五条 零星招贴物应当依法张贴于固定的公共招贴栏内。

在建筑物、构筑物、树木及其他设施上张贴除零星招贴物外的其他宣传品或涂写宣传标语的,应当依法办理批准手续,在规定的时间和范围内实施并到期清除。

禁止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在建筑物、构筑物、树木及其他设施上乱张贴、乱涂写、乱刻画。

第六条 对本辖区内出现乱张贴、乱涂写、乱刻画污迹的,城市管理部门或机构应当追查违法行为人,并依法处理;一时难以发现行为人的,应当组织清除。

第七条 产权人、使用人或物业管理企业对其使用、管理的建筑物、构筑物、树木及其他设施应当保持整洁,对在上述建筑物、构筑物、树木及其他设施上乱张贴、乱涂写、乱刻画的,有权要求行为人及时清除,赔偿损失,一时难以发现行为人的,应当先行代为清除。

第八条 违反本规定第五条规定,乱张贴、乱涂写、乱刻画的,由城市管理部门责令纠正,采取补救措施,并依照《徐州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第三十六条的规定处以十元以上二百元以下罚款。同时违反医疗卫生、工商管理等法律、法规的,由各相关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处理。

违反本规定第五条规定,情节严重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处罚,或由城市管理部门、工商部门、卫生部门移交公安机关依法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九条 违反本规定的行为人不清除其乱张贴、乱涂写、乱刻画污迹的,由负责查处的城市管理部门组织代为清除,并责令行为人支付代为清除的费用。

建筑物、构筑物、树木及其他设施的产权人或使用人,物业管理企业,街道办事处等已组织清除或者代为清除的,可以要求行为人支付代为清除的费用。

第十条 有关责任单位或责任人不及时清除乱张贴、乱涂写、乱刻画污迹的,由城市管理部门责令纠正,逾期未纠正的,依照《徐州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第三十五条的规定,每逾一日处以五十元以上-百元以下罚款。

第十一条 各县(市)可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十二条 本规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2001年8月12日
论举证期限的不可行性

王小卫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为《证据规定》)已于2002年4月1日实施。作为最高院制定的一项司法解释,他在具体的民事诉讼中为保证人民法院正确、快捷地认定案件事实,公正及时地审理民事纠纷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同时,该规定在两年多的实践中也暴露出一些不恰当、不可行的规定,如关于举证期限。
《证据规定》第34条第1款规定“当事人应当在举证期限内向人民法院提交证据材料,当事人在举证期限内不提交的视为放弃举证权利”,第33条第2款规定“举证期限可以由当事人协商一致,并经人民法院许可。”该条第3款同时规定“由人民法院指定举证期限的,指定的期限不得少于30日,自当事人收到案件受理通知书和应诉通知书的次日起计算。”。这就意味着当事人必须于庭审前,在其双方约定或人民法院指定的举证期限内向人民法院提交必要的充分的证据,否则就要承担败诉的风险。而如此规定,必将导致如下几个问题。
1、《证据规定》的目的难以实现。
《证据规定》开篇称:“为保证人民法院正确认定案件事实,公正、及时审理民事案件,保障和便利当事人依法行使诉讼权利……制定本规定。”据此可知制定《证据规定》的目的有二:一是确保人民法院正确认定案件事实,公正及时审理民事案件;二是保障便利当事人依法行使诉讼权利。
先看举证期限对目的一实现的影响。设若在一债务诉讼中,一方当事人掌握有确认案件事实的关键性证据,如借条、收据等,但其在没有任何正当理由的情况下未在约定或指定的举证期限内提交法院,而是在庭审中向法庭出示该证据。如此,人民法院该如何处理呢?如按《证据规定》的规定办理,那么人民法院就可以其在约定或指定的期限内无正当理由未提交证据为由“视为放弃举证权利”从而判决其承担败诉的责任。如此又怎能确保人民法院“正确”认定案件事实呢?因为案件事实就在败诉的当事人手中,而人民法院囿于《证据规定》的限制,明知它可以用来确认案件的事实真相,却不能作为判决的依据。反之,如不按《证据规定》规定的举证期限来办理的话,那么案件的另一方当事人就会以人民法院在审理案件中违背法定程序为由,指责人民法院办案不公正。这样一来,无论人民法院是否按照证据规定规定的举证期限来审理案件,都不能让案件的双方当事人认可人民法院审理案件的公正性,从而使人民法院在案件的审理中陷于被动。
基于以上分析,人民法院不能凭举证期限来保证“正确”认定案件事实,那么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也就难以保障。“便利”当事人依法行使诉讼权利,也就无从谈起了。
2、不利于化解民间矛盾和维护社会稳定。
在人民法院依据《证据规定》判决的有证据而因未按期提交证据导致败诉的案件中,败诉方很难从《证据规定》中平衡因为败诉而导致的心理失衡。他们会从掌握在他们手中的确实能证明案件事实的强力证据的角度出发,怀疑人民法院裁判的公正性。同时因自己的合法权利未得到人民法院的保护,而对对方当事人产生怨恨,致使民间矛盾不但不能通过诉讼的方式来解决,反而进一步加深了当事人之间的民事纠纷。此外,为了保护自己的切身利益,寻求心理的平衡,他们还通常会以上访等方式来寻找法律之外的解决方法,或以闹事的方式来发泄心中的不满情绪。如此则使我们适用《证据规定》规定的举证期限来审理的案件难以达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双赢,不利于矛盾的化解和社会的稳定。
其实“举证期限”作为一种有益的尝试,未尝不是一种好的制度。但是笔者以为,好的制度不一定在实际运用中达到好的效果,这是因为要达到好的社会效果,不但要制度本身具有相当的优越性,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好制度还要与社会现实相适应。在我国目前的司法水平状况下,由于诉讼当事人自身法律素养的缺少和律师作用的未充分发挥,在目前尚不宜适用《证据规定》中的举证期限这一制度。